除此之外,獐子岛也为家乡渔民带来了难得的致富机会。獐子岛在长海、庄河、旅顺开展“五合一模式”,以公司、银行、科技、政府、渔民五方联合,使1000多户渔民或渔民组合成为公司的供应商,成为公司发展链条上的受益者。以此模式带动渔民致富,直接带动的就业人群约达5000人,带动经济收入达数亿元。收入最多的渔民组合年利润高达5000万元。“没有獐子岛,咱到哪里赚这么多钱?”渔民的话简单、实在,一针见血。
2007年,在渔民遭受百年罕见的风暴潮袭击后,很多渔民颗粒无收,獐子岛拿出1000万元对渔民实行帮扶自救,当年因这一主要事迹,獐子岛被央视评为“最佳雇主”,上台领奖的渔民们与美轮美奂的舞台形成了巨大的发差。那一刻,一个龙头企业的意义彰显无遗。
换句话说,獐子岛的荣辱兴衰关系的绝不是几个人的利益,而是家乡父老的生存命脉,其惠及的不仅是獐子岛上的15000个居民及其后代的生活与生存质量,也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贡献者。2011年,獐子岛向长海县纳税7660万元,占长海县税收收入的25%;向长海县缴纳海域使用金7038万元,被列为大连市纳税百强企业。
獐子岛公司存在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在公司提供的一份报告上显示,5年来,獐子岛累计捐赠现金达6000万元。公司先后在市、县两级慈善总会设立了紧急救援基金、环保卫士基金、慈善基金、慈善公益基金、海岛老人养老基金、科技奖励基金、绿色大连基金等10余支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7000万元。同时,公司还与长海县慈善总会签署协议建立慈善捐助机制,使慈善事业可持续。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捐款以1992万元的额度,连续第四次入选《福布斯中国慈善榜》。
中篇:寻找獐子岛的“护城河”
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有10分钟的节目是在獐子岛的海洋牧场里拍摄的。片中解说:这个小岛富甲一方。短短几个字勾勒出中国北黄海这个神秘的小岛。
是什么让这个海岛富甲一方?换言之,獐子岛靠什么承担起如此沉重的社会责任?
改制11年来,獐子岛攒下了厚厚的家底,从资源、产业、战略、模式上,獐子岛都让外界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可以永续经营的企业。只要执行力到位,獐子岛的生态海洋牧场就会健康发展;只要生态不遭到破坏,獐子岛的海底银行里就会取出财富;只要食品安全控制好,獐子岛就不会遭遇灭顶之灾。只要公司健康永续经营,一个公司养活一方百姓就不会有问题。
寻找獐子岛的“护城河”
獐子岛是资源型公司,厚重的资源优势是它的独家秘笈。
獐子岛的主营业务来自于虾夷扇贝。该产品对公司营业收入的贡献率为40%以上。这种味道鲜美、肥大丰满的虾夷扇贝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自日本,只有在中国北黄海地区最适合生长。因此,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在国内市场居于垄断地位,占市场的70%以上份额。在世界范围内,獐子岛堪称第一贝类供应商。
虾夷扇贝采捕
而虾夷扇贝在獐子岛的规模化产出,依赖于獐子岛建起的2500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
所谓海洋牧场,简单地说,海水像草原一样,需要人工精心呵护,才能保证年复一年地持续地在上面放牧。只要海洋的生态是健康的,可持续的,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就能够获得稳定的、持续的收益。不仅虾夷扇贝,獐子岛一直推广的野生海参、鲍鱼、海胆、海螺等海珍品,就会持续产出。
据獐子岛集团提供的资料,獐子岛每年播到海底的扇贝苗数量数以亿计,它们以存货被记入獐子岛的账面上,三年后,这些苗种长成数万吨扇贝成品,通过獐子岛在世界各地的渠道,被卖出。这是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
以海洋牧场为依托,獐子岛集团已经实现了育苗、养殖、加工、冷藏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企业从传统的渔业企业转向现代化的海洋食品企业。
这让獐子岛看起来像一个庞大的海洋帝国。机构投资者因此把海洋牧场看成是獐子岛的“护城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海洋牧场的概念发端于日本。獐子岛则是中国最早提出建海洋牧场的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建,到本世纪初建成规模化、世界级的海洋牧场。
獐子岛海洋牧场
为什么獐子岛敢说建成世界级海洋牧场?科技无疑是第一生产力。
2008年8月14日,中科院海洋所—獐子岛渔业海洋生态养殖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大连举行。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白春礼院士为实验室揭牌。这是中国渔业企业里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养殖实验室。
2010年7月1日,獐子岛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成立的海洋食品研发中心在中国海洋大学揭牌;2011年1月16日,中国首个碳汇渔业实验室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揭牌,实验室下设两个分实验室——獐子岛虾夷扇贝碳汇实验室和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是中国科协副主席、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碳汇渔业奠基人唐启升院士。
在实验室之外,獐子岛同样拥有自己的科研能力。
2009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联合认定,獐子岛入选国家第二批创新型企业,成为水产行业第一个国家创新型企业。而早在2003年,獐子岛就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企业海洋生物研发机构——大连獐子岛海洋生物研发中心,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了科研项目部、技术研发部、研发车间、海洋科研船等。2010年该中心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